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文明

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深化共创共建形式 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0.09.19 浏览次数:14

 W020200910342602184063
多年来,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明确目标,深化形式,多措并举,开展了行之有效、成效明显的文明创建工作。

  明确创建目标,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为深入推动实施“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020年7月以来,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将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在中心党委会、中心行政办公会上进行专题研究,排定时间节点积极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成立创建工作专班。由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谢振川担任专班组长,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中心副主任舒畅总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牵头协调工作。党建办公室、河流文化科、行政办公室等科室具体负责,负责科室科长(主任)为专班成员,并抽调负责科室、下属6个单位各1名人员组成创建办公室,负责创建的具体工作。

  二是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按照《水利系统文明单位测评体系(2020年版)》的具体要求,从指导思想、创建目标、组织领导、重点工作、工作要求等5个方面,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中心机关、各下属单位切实按照创建方案要求,落实创建工作措施。

  三是营造创建工作氛围。通过制作标语横幅、展板、上墙宣传语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使创建工作做到全中心人人知晓,中心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起到抓创建促业务发展的作用。目前,共完成各类宣传资料制作约90份。

  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创建办公室共召开3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具完成测评体系6份负面清单,基本完成材料审核部分12个大项、共54项测评内容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丰富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创建模式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新模式。8月7日,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联合成华区双水碾街道升仙湖社区以及成都市成华区红石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升仙湖畔沙河绿地举办了2020年“全民健身日”活动,为即将在成都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前热身。

  活动主要以“健步走”的比赛形式开展。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却丝毫没有浇灭市民们参与比赛的热情。志愿者们也在现场对河长制工作、防汛工作、大运会以及公园城市作了生动的宣传讲解,让市民更好的了解并参与到成都河道管理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来。

  此次活动是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积极探索与属地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管理模式的又一次尝试。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心将继续与属地街办联合举办防汛演练、志愿服务、文体活动以及公益宣传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流域居民切实感受到“幸福。

  开展儿童职业体验活动,筑梦“绿道蓝网”未来。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家风家教教育,8月14日,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精心策划了“快乐暑假 小鬼当家”儿童职业体验活动。

  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参观水闸设施设备,向孩子们科普水资源、水环境等相关知识;介绍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参观沙河城市公园,体验巡河查河工作。通过真实的职业体验,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绿色环保意识,使孩子们对河道管理事业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职业体验活动还增进了河道管理部门和成都市民的情感互动,充分调动市民积极参与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有利于提升河道管理和监管工作质量,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心还将解锁更多的公益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让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真正实现“可进入、可参与”,为“绿道蓝网”建设夯实河道基础,提供水域环境支持。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树牢“绿色环保”理念。2020年8月27日,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与成都市金牛区五块石街道福源路社区联合开展了“迎大运——绿色徒步,环保有我”志愿服务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福源社区多名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参观拦漂闸和府河节制闸办公区域和闸房设备,体验拦漂打渣的过程,了解河管人工作,共享共建爱护河道环境。活动中,志愿者们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府河节制闸的建设规模、功能和在本年度防汛度汛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节制闸和拦漂闸设备的操作和运行方式,具体介绍了对河中垃圾的处理情况,进一步宣传了如何爱护河道环境的知识,向小朋友们号召保护母亲河。期间,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穿上救生衣分组体验了人工打渣的操作,亲身体验一线河管人的辛勤付出,进而促进他们进一步树牢爱护河道环境的理念,坚定环保意识。

  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将围绕“幸福河道、智慧河道、文化河道”的建设目标,持续与河道沿线的各街道、社区深化开展共享共建活动,探索共管共治体系,做好河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