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水利要闻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有关水利方面内容摘选

发布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3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泛在连接、智能融合的“网、云、端”数字设施,加速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布局和商用步伐。优化数据中心规划布局,推进黄河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打造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现代化高铁网络,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现代化机场群和通用航空网络,提升高速公路通达能力,实现小清河通航。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展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动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完善油气储输网络。加快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建设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完善现代水网,加快河道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实施小型涉水工程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根治水患、防治干旱能力。实施引黄灌区、水库灌区、引河(湖)灌区节水工程。

 
 
     二.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提升“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的示范性重大工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更好发挥政府债券投资作用,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千亿斤以上,提高蔬菜、果品、花生、生猪、禽蛋、奶业、水产品等稳产保供水平。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打造烟台苹果、寿光蔬菜、胶东半岛渔业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农业装备科技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升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功能。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扩大“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影响力。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强县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加强道路、供水、通信等一体建设管护,引导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家庭卫生状况,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农民工、退休公职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开展入海河流“消劣行动”“净滩行动”。加强沿海港口、船舶、海上微塑料等污染治理,探索海洋封闭倾废试点。统筹推进重点区域沿海防护林、河口、岸线、岸滩、海湾、湿地、海岛等综合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抓好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长效治理。全面推行湾长制,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造美丽海湾。创建长岛国家海洋公园。

.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统筹黄河河道、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加强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协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东西向沿黄大通道,携手打造黄河科创大走廊、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更好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合理布局蓝绿空间,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宜居、智能、韧性城市,全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整体形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按意愿在城市便捷落户。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科学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深入开展污染减排和人工湿地建设,打造美丽河湖。深入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施节水、减肥、控药一体推进、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改良修复,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强白色污染、公路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督察和综合执法。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系统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黄河、大运河、海岸线等重要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泰山、沂蒙山、昆嵛山、东平湖、南四湖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国土绿化攻坚行动,完善林长制体系,强化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管护。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监管,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基本完成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推进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十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持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治理。推进煤矿、化工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加快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扎实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完善防灾救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升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化品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矿山和地质灾害等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保障水平。

  十二.确保经济安全运行。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建好用好“金安工程”,综合施策处置企业流动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