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滨水景观带从众多国家及地区选送的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2020亚洲都市景观奖”大奖,交出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滨水空间建设答卷。
“亚洲都市景观奖”由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亚洲景观设计学会四家国际机构于2010年共同创设。该奖项以年度评选的方式,旨在为城市科学发展、都市景观环境治理、都市景观规划实施提供经验和指导,促进都市景观的改善,对具有突出贡献、深远影响的都市景观进行表彰、奖励。
广州市南沙新区灵山岛尖北岸滨水景观带工程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设计工作,是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滨水景观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灵山岛尖北岸滨水景观带工程位于珠江入海口的蕉门水道的南岸(滨海景观带用地最大宽度130m,1级堤防,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工程于2014 年12月开工,2018年12月完工,建设时间历时4年,是由滨水海岸、亲水步道、多级消浪平台、堤顶景观路和超级绿化带等共同组成的多级外围生态堤。
工程不仅在抗洪方面安全可靠,更是实现了水岸与城市空间的交相融合,充分营造了开放且具层次的滨海景观空间,沿江建设的儿童乐园、水舞广场、瀑布广场、新渔人码头、观潮平台等景观节点,并创新性地采用了“大小海绵”的设计原理,处处彰显滨海河口城市之美,处处体现亲水都市的特色。
近两年,南沙灵山岛尖北岸滨海景观带工程频频斩获大奖,先后揽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等多个奖项,被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并作为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举办的“防风暴潮生态海堤关键技术”培训推介会上的示范核心技术考察基地。
那么它到底有哪些
创新技术和先进设计理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项创新技术
1.多级景观消浪平台技术
创新使用了“多级景观消浪平台技术”来加宽堤岸缓冲距离,缓冲风暴潮导致的海水越浪对堤岸的冲击力,起到了消浪效果,满足了工程设计标准,该技术的核心是打破传统堤岸“围城”情况和传统海堤防浪墙对浪的“挡”和“抗”硬对硬模式,采用横向多级景观消浪平台技术进行消减越浪,在横向60~130m的尺度范围内有效降低纵向堤顶高程约2m。
2.滨海景观带迎水面系统排水技术
对于海堤迎水面的越浪量,创新使用了“滨海景观带迎水面系统排水技术”来实现“外水外排、内水内排”越浪排水的良好效果,其核心就是对迎水面海浪进行“通”“排”“蓄”的柔性衔接并体现了生态超级景观堤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3.锥孔骑缝自嵌抗浪植草集成砌块生态结构技术
在堤身护面结构上,创新使用了“锥孔骑缝自嵌抗浪植草集成砌块生态结构技术”,使迎水面护坡结构既能够承受海堤越浪区经常性的强度高的海浪淘刷,又能进行水体植物的种植和保护,还能为动植物提供休憩场所,该技术改善了护坡的生态性及景观性。
七个先进设计理念
1.采用从传统海岸堤防演变为滨海景观生态超级堤防的结构创新理念
在考虑堤防防洪基本功能前提下,把灵山岛尖堤防周围的生活空间与生态景观环境作为和谐统一来对待,确保从堤内到堤外的生态景观融洽,根据不同的潮位和不同生物的活动空间,设计成阶梯性和生态性的景观堤防。这种堤防不但可以俯视海岸周围空间有很开阔的视野并且堤防局部设计有休息用的滨海景观生态节点,还能体现本工程的滨海风景具有海岸堤防景观阶梯化和生态化、亲水性更加人性化的结构创新理念。
2.坚持生态优先和人水和谐为原则,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休闲滨水海岸
在设计上采用设防不围城的新理念,通过利用环岛宽阔的无敌海景、海水、滩涂、堤岸,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将沙滩、休闲公园、自行车慢行系统、滨海广场、儿童休闲乐园等纳入其中,将防洪工程结合城市功能分区要求,把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景观建设、滨海旅游休闲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以现代化公共设施为核心内容的滨海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和文化带,成为人—水—城和谐的防洪潮工程典范,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整个灵山岛尖的项目建设中。
3.方法科学合理,设计成果得到业主方的赞赏
在时间紧、任务重、协调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项目组的设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变流水作业为交叉作业。采用多方案的经济、技术综合比较的方法确定推荐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工程问题做到全面、准确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供业主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建筑物结合地形条件,融合周围景观
堤轴走向、堤型和水闸结构形式均结合滨海景观布置统一考虑,协调好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等,采用新的设计理念“是堤,又不似堤”,具有堤防功能,远看又不像堤防,是一条景观带。结合景观布置采用多级消浪平台,逐级升高,堤防不仅具备防洪(潮),还有美化景观要求;工程的三座水闸都是采用闸桥结合的方案,将水闸和与其交叉江灵北路的公路桥梁布置一起,既能满足防洪排涝和通航内河观光游艇的功能,还能外观美观和节约用地。
5.水景观与水文化的融合
堤岸作为一种邻水建筑物,设计时将水景观、当地水文化、历史变迁、传统习俗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在规划设计中有所反映。建成休闲乐活水岸、创意活力水岸、国际风尚水岸,建设“岭南水乡、钻石水城”。沿北岸外江最外侧布置一条宽5m,高6.8m的滨水步道,拉近人与水距离。在堤顶布置一条市政道路,人们在乏味的行车过程中尽情欣赏堤岸沿线美丽风景。
6.合理布置施工措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进行堤岸线设计时,充分注意河岸的生态环境,遵循保持自然和回归自然的原则。具体方案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了项目建成期和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针对不利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合理布置施工措施,充分利用已经沉降稳定旧堤防基础和施工开挖出来的淤泥。堤防外侧设有一定坡度干砌石防止河道水位涨落残留垃圾,减去人工清理垃圾的麻烦,增加堤岸可观赏性。
7.勇于创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海堤的设计把越浪划分为两大类:不允许越浪和允许部分越浪。珠江河口的大部分堤防是建在软土地基上,若都按不允许越浪标准设计,则对堤顶高程和断面尺寸的要求较高且投资大,往往不经济合理;按照允许越浪设计时,海水对越浪区的护面合理设计就成了设计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超级堤采用的是越浪设计并且对越浪的护坡结构材料进行创新。
该工程先后经受住了
2017年台风“天鸽”、2018年台风“山竹”
两次风暴潮的考验
至今运行情况良好
其经济效益、防洪潮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谱写了大湾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篇章